主人公菲利普在冷酷的生活中追求灵魂的自由,经历了多次解脱与选择,反映了人性中的枷锁与理性的力量。毛姆通过菲利普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迷茫,以及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尽管基调悲观,仍然传达出希望的微光。
菲利普天生一个弓形足,走路一瘸一拐,常受人耻笑。他的童年算不上无忧无虑,更在7岁时戛然而止。父母双亡后,他只能寄居在伯父凯利先生家。伯父是位牧师,为人自私冷漠;伯母倒是善良慈爱,如母亲般照顾他。阴郁苦涩的童年造就了一个自卑敏感的男孩。不过,他天资聪颖,选择远离人群,躲进伯父的书房,开始从宗教书籍中寻找精神寄托。
这个早早见识世间凄冷的孩子,将活出怎样的人生?本书呈现的就是主人公前半生的成长历程:他最初放弃了子承父业成为医生的念头,最终却还是成为了一名医生;充满宗教气氛的生活也没能让他成为牧师;自卑敏感使他远离人群,但生活中仍有各色人等不断改变他的轨迹。
由于菲利普的境遇和性格与作者本人高度相似,《人性的枷锁》被认为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毛姆出生于巴黎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内,父亲是巴黎执业律师,同时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处理法律事务。8岁时母亲难产去世,不到10岁时父亲也离世,他被牧师伯父抚养。这位伯父为人自私、冷漠,对待小毛姆冷酷、专制,甚至粗暴。不久,毛姆被送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因为口吃,他遭受同学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受到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的童年给他稚嫩的心灵蒙上了痛苦的阴影,使他变得敏感、孤僻和内向。
尽管《月亮和六便士》以及《刀锋》名噪一时,毛姆仍将这本书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这并非一部博取同情的作品,作者刻意拉开了自己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菲利普形象。作品中充满戏剧性,而正是读者与作品间存在的距离,使人能感受到其审美表现,体会到作品的价值。
无处不在的加锁
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背后,是他的思想和灵魂在冷峻生活中不断漂泊,努力摆脱各种桎梏,追求灵魂自由的一段漫长旅程。
各种枷锁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有些带着堂皇的面具,很少被质疑——比如被家庭和社会强加的传统说教和各种规范。对菲利普而言,这就是宗教说教和不容理性探索的信仰。另一些枷锁强大到让人无力反抗——家境贫困、天赋平庸、境遇受挫的人们早早丧失了奋斗的勇气,甘于沉沦。但最大的枷锁来自自身——比如荷尔蒙的奴役。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纠葛、矛盾、挣扎,以及为此荒废的大把金钱和大好年华,这些都是小说的重要线索。
毛姆深受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笔触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费希特和叔本华的思想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菲利普的思考充满了辩证关系和人生悖论。在"存在"的无限可能背景下,人却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面对任何选择,人们总是不甘心,感到难以承受,于是产生反抗之心,渴望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菲利普多次改变人生方向,反复重新选择职业,正是不甘于生命之"轻"。但别忘了,在没有弄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可以追求的自由"之前,对自由的盲目追逐到头来只会导致一个结果——身心俱疲的迷茫。
对于迷茫的呈现,也是这部小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在这里不仅有个体的迷茫,更有群体的迷茫。小说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社会正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随着传统的宗教、道德、文化和哲学逐渐解体,人们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维多利亚王朝时期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荡然无存,当代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小说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画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飘忽在"茫茫无尽头的黑暗深渊"之中,"既不明其缘由,也不知会被抛向何方"。
理性的微光
尽管基调悲观,作者并未抹杀所有希望。他隐约为我们提示了摆脱枷锁、治愈迷茫的秘方——理性的力量。正是凭借这股力量,生活漂泊无定、灵魂深陷迷茫的菲利普最终获得了解脱。
贯穿整部作品,主人公经历了多次"解脱时刻":从宗教束缚中解脱,从感情纠葛中解脱,从职业选择的负担中解脱,最终从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寻中解脱。每次解脱都伴随着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而这些选择都在理性思考的指引下完成,逐步凝聚为坚定的个人意志。
毛姆虽然信奉德国唯心论,但他同样推崇理性主义哲学家,如康德和斯宾诺莎。
事实上,小说的标题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人性的枷锁"一语源自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原文为"Of Human Bondage, or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s"。这里的"Bondage"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关系的维系,也指奴役,而毛姆更侧重于后者。斯宾诺莎将"Bondage"解释为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无能为力。在他看来,"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换言之,奴役是人被情感支配而丧失主动权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套在人性上的枷锁。
小说里的菲利普以自身经验反复向我们证明这一点。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随心行动 - 结交一个朋友,拒绝一个职业,陷入一段关系等等,但这些决定大多数都让他后悔不已。等到困顿让我们反省的时刻,我们会吃惊的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被欲望,冲动,幻想以及各种虚幻的想法所诱骗和驱使,不断背叛自己和生活的意义。我们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受制于情感和激情的奴役,理性思考只是在困顿或者迷茫时间歇性出现。
但也别对理性过于乐观 - 理性不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一张信用卡,我们总是只在穷途末路时才想起他,而伤疤还未愈合,就又把他扔到了九霄云外。
二流作家毛姆
毛姆宣称自己是最好的二流作家,身处杰出文学家辈出的时代,这也许是对自己天赋有限的一种感叹。毛姆也有对自己冷静的剖析:我绝算不得天赋异禀,但胜在个性鲜明,好歹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我起码能把眼前的东西看个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砖墙,可我还远没有那么犀利。
在他还是谦虚了,因为“好”的作家实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样“坏”。当给一个尖酸刻薄、虚荣浮夸的人配上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支流畅的笔时,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诞生了。读者们可能会吓一跳,故事当中一些阴险龌龊的心理活动看起来非常眼熟,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这些可怕的想法曾经出现在自己脑海中浮现。这种犀利和坦率也正是让毛姆的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文笔犀利的作家一般都不会写出非常拖沓作品,简练直接的叙述当中并没有掺杂太多对于哲理,价值观念和善恶的抽象评价,他不喜欢也不需要说教,这些事情应该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所以毛姆的作品显得非常流畅,绝对没有诘诎聱牙的感觉,这样的写作风格在他那个社会剧烈转向,传统价值观念备受挑战的时代,甚为难得。
话说回来,每个作家的价值观念,写作方式和审美都总会被自己那个时代所限制。所以当下的你完全可以对这部近代文学经典大加指摘 - 篇幅太长,歧视女性,宣扬虚无主义等等。但要我说这些都不影响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毛姆即使不算超一流作家也至少可以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哦,我这里的确有超一流作家的名单,可以透露一下:詹姆斯.乔伊斯;普罗斯特;马尔克斯;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