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大战引发消费者冲动消费,资本方通过巨额补贴塑造消费习惯,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劣化和工作环境的恶化,员工面临巨大压力。各大平台在竞争中不断加码,消费者却在疯狂薅羊毛中失去理智。
一周已至中点,周三的夜晚并不适合写作。按照打工人的生物钟,这恐怕是一周中最灰暗的时刻 — 周一想自杀,周二要辞职,周三想干掉老板,周四才终于看到一丝希望…这种纯粹的情绪宣泄,所谓的"情绪价值",哈哈一笑也就罢了。这话其实得反着听:为五斗米折腰的打工人,苦海无涯,求出无门,于是开始毫无依据地幻想,一旦发起狠来 — 与其自杀或炸掉办公室,不如引诱其他打工人心理崩溃,他们撑不住了,我自然就成了中流砥柱。
所以我还是要写些与工作无关的文字,证明即使在繁忙工作之余,我依然保持理性思考,没有失去理智。话说得有点远了,我几乎忘了原本想写什么。正因为这个话题很有代表性,我才挣扎着要赶紧记录下来,以免错过这个颇有意思的思路。
实际上话题的发端来自最近正进入白热化的外卖补贴大战:一边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宣布,截至2025年7月5日,日订单数超8000万;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另一边,美团在内网发布战报,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已超过1亿单。回顾前段时间,京东和美团已经斗过一轮。除了砸钱补贴,刘强东及其京东团队更是放手一博,这全套营销戏码虽然吸引了不少流量,却也着实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好消息是,此次参战各方似乎都弹药充足,大有不一统江山绝不收兵的架势:京东号称补贴百亿,淘宝宣称一年投五百亿,美团目前还没看到具体数字。 而且这些大厂依然玩着旧有的套路,为这波攻势找到了一个名称 - 即时零售(我也没搞懂这是一种业态还是一种场景,或者是别的什么),以此彰显自己的商业谋略以及格局,并企图再次以二十年前呼风唤雨的架势来”重塑商业格局“。
在我看来,这里并非什么商业格局需要重塑,而是资本对普通民众消费习惯、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水准的又一轮驯化——更准确地说,是劣化。为了开创"随时消费迅速交付"的市场,资本方不断向公众灌输"我要,我现在就要,为此多付钱也值得"的观念,通过离谱的补贴引诱并教唆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
想来这些资本方应该胜算很大。我们常常感叹延迟享受的"高级"以及成功者的自制力,但转身面对这些诱惑时,恐怕依然难以抵挡。那些已经习惯了"随要随有"的消费者,大概率难以再接受交付时间从几小时延长到几天。除了人性的脆弱,这些资本拥有深不见底的钱包,也就意味着他们塑造消费者习惯和摧毁公众道德水准的能力几乎无限。
外卖大战高下现在还难说,随之而来的怪异状态已经开始出现,称之为副作用已经过于客气,说它不正常绝不为过:
疯狂补贴直接引发了薅羊毛的洪流。消费者面对几乎免费的外卖自然失去理智,在平台上不断下单(确实,"理性薅羊毛"听起来就是个矛盾词)。有人一个下午点了十几份奶茶和各种饮料,一边下单一边哀叹:"喝不了,再这么喝就要高血糖了"。可不是吗?一旦贪欲被激发,哪里还能克制得住?
社交平台上到处可见网友晒出的"薅羊毛"战利品:有人一次下单十几杯奶茶塞满冰箱,有人用大额优惠券成箱囤积矿泉水,还有人提前预订了接下来几天的午餐外卖。亲身参与这场补贴风暴的消费者王珂告诉时代财经:"大概周六(7月5日)晚上9点左右,小区'薅羊毛'群里开始疯狂转发领券链接,一传十、十传百。我和家人总共用了6个美团账号,每个账号都领到3张'0元购'券,还有一些大额补贴券。"当晚她在朋友圈晒出"战利品":"0元购"了16杯茶饮,包括蜜雪冰城、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等品牌。
在强大补贴攻势下,连锁新茶饮店订单量集体暴增。据媒体报道,一家沪上阿姨门店的员工表示,四人团队一天制作了近3000杯饮品,仅参加活动的美式咖啡就超过500杯。一位蜜雪冰城店员称,每天1000多单,根本做不完。订单井喷让新茶饮店员工苦不堪言,许多员工在社交媒体吐槽:"忙不过来,真的忙不过来","干到低血糖,手一直抖拿不住东西","求求别喝了,我恨不得拿根绳子吊在门口"。
有报道引用:在阿里CEO此次调整定义为“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强调未来要从用户角度出发整合业务模式和组织形态,为消费者创造更丰富优质的生活消费体验。
而在我看来,这桶言论散发着熏天臭气:前半段陈腐空洞的表述 - 升级,平台,整合,形态 - 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后半句优质生活和消费体验,除了放纵和堕落,还有就是外卖小哥越来越没有保障的高危工作环境以及马路上发着癫在人行道上的送货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