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带来了宁静与放松,城市的节奏放慢,人们却在数字世界中追逐短剧,忽视真实的生活与感受。高考作文引发的热议反映出人们对快速、清晰剧情的渴望,而对复杂现实的逃避。
梅雨天,追番,高考作文
六月刚开个头,便当头瓢泼一阵大雨。六月六日,梅雨如期而至。一如既往,它选了个周末,趁着周五夜色悄然入城。但落雨的姿态却毫不含蓄,半夜里大雨如注,砸在阳台的玻璃钢顶棚上,啪啪作响,隐隐衬着远处闷雷低鸣。
一夜之间,雨势时急时缓,毫无歇止之意。就这样,这一年一度的水雾浸泡之季正式开始。
到了周六早晨,整座城市像是被一层温热的纱罩轻轻覆盖,光线柔和散漫,街道不再锋利,楼宇也都压低了嗓音。窗外的雨无源无向,细密而轻柔地落着。沙沙声如一种天然白噪音,掩盖了远处轻轨划过高架的呼啸,也模糊了路口偶尔驶过的车声。连平日里最刺耳的喇叭声,也仿佛被这无尽的雨丝洗净,变得遥远而温和。
屋檐下垂落的水线,粗细不一,或急或缓,滴入不同的积水点,宛如多种频率的打击乐器,又仿佛一位手工匠人随意拨动一只阿拉伯星盘,旋律无序,却自成章法。巷口积水未退,踩进去咕哒一声溅起水花,也只是为这幅绵雨画卷添上一笔生动。
苏州河沿岸空无一人,偶有伞影缓步而过,恍若旧画册中的留白剪影。水面也不再是平日里光亮刺眼的反光镜,而是一幅雾气氤氲的磨砂银布,柔和中带着层次。偶有水鸟飞过,不再如利箭掠空,而像沿着某种节奏低空滑行,翅膀贴着水面,仿佛也被这细雨抚平了棱角。
这座原本节奏分明、机器轰鸣的城市,在雨中慢了下来。梅雨像是一场深长的呼吸,一次润物无声的暂停。雨下了一整天,却不令人焦躁,反倒像是一剂长期紧绷后的镇定剂,唤醒内心某种久违的柔软。也许正因它不可抵御,又不具威胁,才让人真正学会了松弛。
梅雨每年都有这样的起点。往后还会有连绵数周的湿润,衣物难干、出行不便,年年如此。然而这未必令人厌烦,本地人心都隐隐知晓:潮湿与宁静可以并存,困顿与松弛并非矛盾。就这样,步入雨季,也步入一种缓慢的节奏,不逃避,也不抵触。
然而云雨转换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感知,人们避雨但无心了解雨从何来;行走也已多不看路径。我们在地铁上追剧,在电梯里刷短视频,在街角自拍,将手机换了个场景,让它替自己看风景,上传至云端。
有人站在窗前,背对城市,只为在阴雨的柔光中获得一张“氛围感”十足的面容;有人对着车窗拍下雨滴落下的慢镜头,配上“世界好安静”的字幕,却从未真正听见那沙沙声响。甚至连这场雨本身,也不过是某种滤镜模板的组成,用于生成“适合发呆”的背景动图。
我们生活在剧场里,剧场化心境正在悄然取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方式。我们喜欢特朗普和马斯克这种人,哪怕是国运天下也可以等同儿戏,一日三变;我们喜欢网上的那些骂来骂去,今天塌方明天反转;我们喜欢苏超的恩恩怨怨,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我们喜欢股市黄金比特币,上蹿下跳尸横遍野…
我们渴望一个剧情清晰、反转频繁的世界。我们已不愿面对那些缓慢推进、难以归类的真实进程。国家兴替、地缘变局、社会演化——这些应以十年计的转折,如今却被当作三十分钟短剧来观看。观众迫不及待地等待下一集,等待主角落泪、敌我分明、剧情翻盘。
现实已经显得累赘儿多余,我们创造并投身于那些更“听话”的舞台:短剧、剪辑、争论、网战,人为策划“热点”与“对立”。叙事结构就是真实;我们不要理解只要看点。于是,公共空间蜕变为剧场空间,群体的理智被集体期待重塑,连愤怒与正义都沦为格式化的表演,只为赢得喝彩、推动剧情、完成叙事闭环。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已不再相信真实存在。他们只相信看得见的转场、听得清的对白、剪辑清晰的高潮。他们渴望的,并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世界有没有在演”。这不是冷漠,而是沉迷。他们拒绝现实,因为它太慢,太模糊,太寂静;而短剧世界,哪怕是虚构的,起码精彩。
我们并不痛苦,也不困顿,只是在极高的频率中逃避一切与自身有关的感受。他们看似流动,却从未抵达;看似记录,却从未记住;看似沉浸,却从未真正进入哪一刻。
雨季的来到也能联想出那么多枝节,哪怕纯属自我独白,这种自说自话实在不符合没有反馈就不存在的世界观 — 不回应的世界哪有半点可取之处,难道我们仍然能力感知它的存在?
只是凡夫终究只拥有限的肉身和局促的六根,感官不可信,注意力不足道。让我们如何同时承受真实世界那飞速变化的面貌,又承接数字世界如同无量平行宇宙般的召唤?
昼夜、情绪、经验……人的容量是缓慢而微小的。而这个世界,早已不允许微小。现实在加速,虚拟在失控扩张,两重浪潮从不同方向扑来,如同世界本身分裂为两种矛盾的节奏。过去的节拍感早已不在,阳光落叶间的停顿也必须剪辑成三秒轮播,才有资格存在。
人试图用同一副感官并行这两类世界,却如以一滴墨水染尽大海。他要追剧、要刷屏、要更新状态、要参与评论、要理解科技的语言,还要维系现实中脆弱的联系。他被要求高速吸收,却无从消化。他的眼在看,耳在听,手在点,意识却早已中途下车。也许问题不只是“能否回应世界”,而是:在这双重洪流中,一个人是否还能完整地保留自己?是否还能不碎片、不漂流,不麻木、不退化?
好吧,让我们暂时把悲天悯人放一边,打开手机,突然发现这个周末似乎也的确有事发生 - 高考大戏正在全面上映。这不,大家又开始对高考作文跃跃欲试起来,要么自己展示文采,要么当众解读题目,最偷懒也能用 Deepseek 代笔写上一通。
但容我不怀好意的问一句,为啥大家对作文那么执着呢,怎么从来不见大家讨论数学,物理或者化学的最后一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