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猛男

楼下的猛男

标签
过去随笔感受
正文

夏天的回忆充满了参与感和乐趣,尽管现在的高温让人抱怨,但过去的夏天在无忧无虑中显得更有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转移,但那些美好时光依然在记忆中闪现,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的体验。

日期
July 5, 2025

时间翻过夏至,上海的天气全面进入盛夏。梅雨季节过后,气温连续高达三十六七度,大有持续爆表奔着四十二三度去的架势。家里的二老也开始抱怨,现在的夏天如何如何难熬,而从前即使没有空调,也不至于到"屁股尿流、狼狈不堪"的地步……

每一代人上了年纪都喜欢把这种"厚古薄今"的话挂在嘴上。我们家长辈的叙事底层逻辑里还有浓重的崇尚小农无为的保守主义倾向——以往的日子总是更加自然,过去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加可信,过去没有暴利,过去没有那些把线下商场搞得凄惨不堪的电商,过去的农产品和海鲜更加美味,巴拉巴拉……

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在老人家众多的怀旧言论中,关于夏天变化的看法是为数不多的共识领域之一。虽然我并不习惯回忆过去(我还没老呢,不需要挣扎着去抓住脑海里的某些过往细节),但我喜欢回忆过去的夏天,因为我喜欢夏天啊,不论是小时候那种不那么炎热、不那么残暴,而沁凉享受仅限于一点冰水和露台上的纳凉;还是现在这种连续高温无处可躲,只能在空调和露天的寒暑之间不断切换,我都喜欢。没办法,对于一个出生于隆冬的人来说,生命力和温度是难以抵御的诱惑。夏天,这生命力的季节,万物盛极,纵然酷暑逼人,也依然充满乐趣。

在我看来,很久以前的夏天的确比现在的夏天要略微有意思一些,不算太多,就一些。当然你可以说过去的夏天有暑假,而自从降级为牛马之后就没有暑假了。

也不完全是,其实这多出的一丢丢大概来自于"现场感"或者"参与感"。换句话说,我总感觉以前的夏天我基本上全程参与了——不论是顶着烈日去游泳,或者憋在家里一头大汗背单词,亦或是正面怼着电脑后背对着风扇,不断在自己攒的电脑上安装出错、删除、格式化再安装初代《三国志》;偶尔也会突发奇想,自作多情地要去找班上最可爱的女同学,可惜那时候没电话,也不清楚人家住在哪里,纯粹就是荒唐地瞎逛一番(后来开了学也没敢跟人家开口,就那么点出息)……

基本上,这些情节就是一个普通少年无所事事、无忧无虑度过夏天的典型姿势。就算后来进了大学,回忆起来我也依然那么幼稚,简单地说就是没心没肺,没怎么考虑未来,也没有为当下的成绩有限和虚度光阴而内疚。

那时的夏天,虽然没有突飞猛进(其实是有的,我只用了一个夏天就摆脱了英语困难户的尴尬,然后又用另外一个夏天拿到了 GMAT 的 99%),但我总感觉全身心的每一部分都在感受夏天的每一刻,不用赶时间,也不用把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用在双眼噔电脑以及双手划手机上。

我有时间,我有心思来感受那一切,用句俗套的话,从前车马慢。

我所说的那个时候的那些夏天,我是在城里的一条名叫四川北路的老街上度过的。:-),先是在苏州河这头,就是电影里出现解放军攻打上海抢占四川北路桥这边,你可以理解为我跟着解放军冲进城里,革命接班人决定直接在河边不远的地方开始上学。

最初的夏天,我都在那段苏州河的河畔度过,常常和几个小伙伴在苏州河边上蹿下跳。那时苏州河上还有很多小码头,沿着苏州河一路驶进上海的泥沙拖船都会停泊在那里,我们这些皮到不行的男生就会偷偷跑到人家船上去看看,不为别的,纯粹是为了看看。

彼时的夏天有两个美妙的去处,一个叫邮电俱乐部的地方,今天按下不表。

今天说一下的是另一个有趣的地方,邮电大楼。那栋百年建筑(1924年)算是四川北路的地标,也是这条彼时商业街的桥头堡(它的确在桥的一头)。由于家里长辈工作的缘由,从小就常常被带着出入这栋大楼。在偌大的营业厅里,三四岁的小不点就已经生出了身处无边豪华宫殿的感受。密密麻麻的马赛克铺成的地面,让达人拖着四处滑行。那么多年以来,大楼的地板可能被重新装修过,但式样却基本没变,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屁孩所看到的地面其实和当年没啥区别。

image
image

在最初夏天的邮电大楼里还有一个神奇的物件,也许它曾经存在了很久,但对我而言却是昙花一现。那是一种专门贩卖邮票的机器,方方正正的油绿色外观,大小跟当年的台式收音机相仿。在大厅入口一侧摆了一排这样的机器,专门用来贩卖不同面值的邮票(大概是 1 分、2 分、4 分等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的面值挑选合适的机器投币,机器能辨别和累加投币值,在投币足够后吐出邮票并找零。这种功能的机器在现在恐怕小学生都能做出一台,但在那个几乎不懂自动化为何物的时代,简直堪称神奇。它最令人着迷之处是那闪耀跳动的辉光管。你投进一枚硬币,随着硬币顺着导轨滑落进集币盒底的声音(我总是不自觉地在脑子里加上"彭"的一下音效),辉光管就跳动一下,感觉像是 CCCP 火箭发射的倒计时。

image

当然后来知道了,这风格叫工业(蒸汽)朋克,反正哥们儿从小就审美在线,怼着这些玩意就能抽象。

image

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屁孩的兴趣点会慢慢迁移,但这栋大厦里里外外在连续很多年中都满足了我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认熟了最初的马赛克地面之后,开始琢磨巨大门厅里的大理石扶梯,尝试顺着扶手边很窄的光滑坡度滑降下来,还有门厅里两侧巨大的凹陷落地窗,常常和小伙伴一人占一边好一阵子,具体在里面干嘛已经想不起来了,现在看起来,小屁孩大概有做门神的冲动。

image
image

已经有点啰嗦了,暂时停一下。标题里的猛男并不属于这段时光,他其实是在四川北路的另外一段,也是后来才出现的。我肯定会另外写一篇关于他的事情,但是这个标题就不改了。事实往往如此,心猿意马手执画笔乱做花,没计划的写东西就是这个样子,就是意外。

这就是在彼时的夏天在回忆里的样子。当时感受到的那些,在很多年之后又会在记忆中自然地浮现出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重新体验和理解一番。在我看来,总有些场景你会在亲自体验之外,仍然多次复现在脑海中,有时甚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给你所谓Deja Vu的体验。

重点是,物是人非,那些事情桩桩件件似乎已经定格,可当年的小屁孩以及现在的你,却可以就此生出不同的想法和体验,也许当时漏掉了什么,也许今天生出什么新观念,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时在场,全程参与,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