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著作通过系统论探讨了中国历史的演变与世界的融合,强调了中华文明在全球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同时展现了作者谦逊的学者风范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许倬云先生的著作和演讲内容近年来在大陆知识界和读者中广受推崇。此前我读过《我者与他者》,却因难度而中途搁置。这主要是因为书中涉及文化比较和历史哲学的思路极其精微复杂,不得不承认与作者存在境界差距——虽然字字认识,但整体含义却难以理解。
然而换个话题或视角,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这些大儒放下身段,用说书人的方式向普通读者讲述古今琐事时,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立刻就能领会了。两个月前,有人分享了许先生的《天下格局》,我随手拿来一读,发现这是他在多个研讨会上关于历史、文化、国家话题的发言集,读来颇为轻松。
接着我又读了许先生的《万古江河》。虽然这本书的叙事更有系统性,内容更为丰富,但行文并不晦涩或过于学究气。一口气读完,并未遇到太大障碍。不过这种顺畅并非源于我的阅读水平,而是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力和书中广征博引、提纲挈领的叙事结构。
这本书以"中国"为核心,探讨了它四千多年来从概念到实体的形成、演变及其与世界的融合。此书因被北大选为新生推荐读物而备受关注,其具体内容我无需赘述,也不敢妄加评论。仅从读者角度分享感受:全书视角宏大、取精用宏(这个词是从作者那里学来的),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立场,通过事实对比提出深刻而发人深省的观察。作者很少下断言式结论,这也体现了许先生谦逊好学、兼容并包的学者风范。

提纲挈领
像这种纵论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叙事纵横寰宇、贯穿古今,若非具备极高水准的概括能力,根本无法用几十万字统摄如此宏大的话题,更遑论做到言之有物。从历史和社会学家的视角来看,作者在这方面展现出独特境界:他并未详细讲述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将这些元素视为推动重要历史趋势和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与源头。这恰恰呼应了本书的名称——历史如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而英雄帝王与社会运动,不过是这浩瀚长河中的一滴水罢了。
虽然作者没有在个体事件上过多着墨,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考据和实例。相反,据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宏观层面上的大量史实,为确保准确和客观,他花费多年时间进行考据和事实核实才最终成书。这些深厚功力最终体现在书籍的结构上。
作者以中国历史之展开为经,以中国文化之铺陈为纬,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论——既着眼于系统内的流变,又不忽略系统间的影响,内外交互作用,一环套着一环。在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终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这个框架将浩瀚的中华历史跨越朝代,精练为五个阶段,而且后半段还与当今世界历史的断代相互呼应。
冷峻自豪
从视角而非笔墨说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作者对中华文明与同时代其他文明的系统性比较——远古时期的两河文明、秦汉时期的罗马文明、唐朝与伊斯兰帝国、明朝与拿波里王朝等。虽然这些比较因篇幅限制未能详尽展开,但作者始终着眼于当时世界顶级文明之间的对照。即便只是对双方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概览性描述,也足以彰显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有评论认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不够高,认为《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对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梳理应更加深入。这些评论指出,与论述中国"拿过来"的内容相比,对中华文明"输出去"的贡献笔墨偏少,部分论点论据也需要进一步佐证。然而,持这种观点的恰恰是与作者立场相左的人。作者始终保持客观、冷静、超脱的姿态,评价各个时期中华文明及其世界地位。在这种严谨态度的基础上,全书依然流露出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自豪感。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不凡之处——既秉持知识分子客观冷峻的立场,以准确清晰的方式展现其渊博学识,引导读者得出公允理智的结论;同时又在字里行间精准地勾勒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为傲人和独特的成就。
以史为鉴,可知历史
史学大家潜心匠制,谦逊谨慎,力避偏颇断言的治学态度,自然写出令人回味深长、受益良多的著作。然而这与当下社交媒体上盛行的"贾行家"形成鲜明对比——打开手机,满目皆是张口纵论古今、随手指点江山的登徒子,一副法力无边的架势。在他们眼中,诸葛亮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当今寰宇之事无一不在其预言范围之内。这般姿态,实在令人不齿。
这些"大聪明"自然也有其理论依据——"以史为鉴,可知未来"。他们认为,只消翻阅正史、野史、戏说、策论,便能化身大预言家。然而,严谨治学的大家从不存此妄念,历史学家始终务实低调地致力于证明一点:以史为鉴,可知历史。对他们而言,做一位优秀的事后诸葛亮,已是可追求的最高成就。
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先生在不同场合多次谦虚地表示,自己读书还不够多,不及他的老乡钱钟书那般一目十行、学富五车。这体现了大儒之间的见贤思齐之风——即便读书破万卷,仍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为学为人的境界上,我们可以说这位学者已经实现了升华——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是一位超越了低级趣味和庸俗品味的学者,他的著作自然值得反复品味琢磨。
一个坦承自身局限(其实只是出于谦虚)的学者,写出的著作必定比那些自诩见过远古、走遍全世界的专家更值得信赖。